留言

“天要下雨,娘要嫁人”出自哪?当时谁有资格看?郭沫若不够格



咬文嚼字的人好说“语出何典?”“何典”不是单单的典故,史上有一部小说名为《何典》。这是清代一本借鬼说事的讽刺小说。成书于清嘉庆年间,翻刻于光绪四年(1879年),真正流传开来则在1926年。

《何典》编著者"过路人"原名张南庄,清代乾嘉年间上海人。1926年6月,刘半农将此书标点重印,鲁迅曾为作题记,这本书才真正开始流传开来。咸丰初年,太平军占上海时,张南庄的其他著作尽付一炬,唯独幸存《何典》一本。

《何典》是一本类似《聊斋志异》的奇特小说,全书采用吴方言写成,借鬼说事,作品中塑造了活鬼、雌鬼、六事鬼、饿杀鬼等形象。它一反旧小说的所谓“文人气”,无章无典,满目脏字却不下流;没规没矩,油嘴滑舌但很严肃。

毛泽东非常喜欢《何典》这本书。延安时期,他曾两次寄这本书给远在苏联的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。

1972年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,毛泽东谈到林彪时说“药医不死病,死病无药医”。意思是说药只能够医治不会死的病,如果病入膏肓,非死不可,那就无药可医了。又说,“说嘴郎中无好药”,“一双空手见阎王”。江湖郎中信口雌黄,嘴上说得好听,口袋里却没有好药。毛泽东说林彪“万岁不离口,语录不离手,当面讲好话,背后下毒手”,可谓一针见血。林彪摔死后,正可谓“一双空手见阎王”。

“林彪事件”出逃时,周恩来曾请示毛泽东是否要拦截林彪的飞机,毛泽东镇定地说:“天要下雨,娘要嫁人,由他去吧。”

所谓“药医不死病,死病无药医”、“说嘴郎中无好药”,“一双空手见阎王”、“天要下雨,娘要嫁人”,这些新奇的话是从哪里来的?毛泽东说,是从一部小说里面看来的,这部小说就是《何典》。于是当时政治局把《何典》用大字体重印了一次,政治局委员每人发了一本。连中央委员都不够资格分到,郭沫若千方百计弄到了一本。

《何典》一书对知识分子和书本知识辛辣讽刺。其中一篇描写:活鬼的儿子活死人,天资聪颖,很会读书,但在父死母再嫁之后,竟沦落到乞讨为生的地步。一日碰到一个老道士,老道士声称他有大力子、辟谷丸,还有益智仁。活死人吃了他送的大力子和辟谷丸,顿觉精神百倍,他对益智仁瞧不上眼,自吹自己:“已有过目不忘的资质,博古通今的学问,还要益他什么?”老道士听了哈哈大笑道:“你只晓得读了几句死书,会咬文嚼字,弄弄笔头,靠托那“之”、“乎”、“者”、“也”、“焉”几个虚字眼搬来搬去,写些纸上空言,就道是绝世聪明了。若讲究实际功夫,只怕就文不能安邦,武不能定国,倒算做弃物了。我这药是使人足智多谋的第一等妙药,如何倒不要吃?”活死人见他说得有理,只得乖乖地吃了。

“天要下雨,娘要嫁人”出自哪?当时谁有资格看?郭沫若不够格

毛泽东很欣赏老道士的观点,他谆谆告诫知识分子要参与到生活和实际中去,否则仅有点书本知识,头脑里仅装些教条,就算不得是真正完全的知识分子,这样对革命事业不仅无用,甚至还会有害。在毛泽东看来,《何典》正是“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”的典范,是“俗为雅用”最成功的例子。

除毛泽东外,刘半农、鲁迅、胡适、吴稚晖、林语堂、周作人等大腕学者对《何典》也都给予极高的评价。(王伟)

mksport体育

Zara系又一品牌传退出中国市场,三年撤下四牌,集团回应 “数字魔方”解锁智慧城市密码